NG体育新闻中心
NG体育官网十大功劳
NG体育NG体育NG体育仪器信息网十大功劳专题为您整合十大功劳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大功劳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大功劳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大功劳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大功劳话题讨论。
目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科研投入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其中,既有全面清醒客观的认识,也有片面糊涂主观的想法。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十大矛盾。本文试图澄清是非,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与思路。 一是科研投入方向上重视科学规划与轻视自由探索的矛盾。爱因斯坦认为:伟大的科学成就并不是通过组织和计划取得的。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首创性等重要特性,具体科学规划不容易做得准确无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现象的确存在。重大的科学研究发现,往往具有偶然性。国家科研发展规划不能覆盖所有领域,应允许并鼓励自由探索,以弥补科学规划不周造成的错漏。 二是科研资源分配上“源”过度集中与适度分散的矛盾。科技管理部门分工不清,各类科技计划名目繁多、定位趋同,有限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配置、效率不高。科技部有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和“863”计划,中科院有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也都有各自的科技计划。科研项目分散在不同部门,由于马太效应,各部门对知名研究机构及科研人员“抢着给钱”,资源就过分集中在少数机构少数人手里。 对PI (Principle Investigator,学术带头人)的过度资助与对大量一般科研人员的资助不足同时存在。对于多渠道申请,出现一篇文章应付多个项目交差的现象应具体分析,一种情况是科研人员从一个渠道得到的经费不足以支撑科研任务的完成 一种情况是科研人员出于自身或单位的利益驱动,“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立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筹各类繁杂项目的建议也值得考虑。实践证明,科研资源过度集中的效果并不突出,基于自由探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运行得到学界普遍肯定。应减少重大、重点项目,杜绝捆绑式、“拉郎配”的“伪大科学”,增加自由探索的面上项目,使国家科研经费的阳光能够普照顾及更多科研人员。 三是科研投入总量与投入结构的矛盾。近年来,R&D(研究与开发)总经费增长年均速度为20%以上,远远超过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但这种增长似乎对中国的科学研究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进作用。因此,在投入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该投入的没有投入或投入过少。比如R&D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三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比例分配,基础研究投入偏低,约占R&D的6%。在保住投入总量的同时,应改善投资结构,把国家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是科技投入比例上竞争性经费过高与保障性经费过低的矛盾。据财政部教科文司的统计,中央级科研经费中竞争性经费的比例一度达到接近80%的比例。由于保障性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科学家都被迫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项目竞争,科研工作本身的时间和精力逐步被压缩。科学家自嘲为销售员,通过讲故事来包装项目。由于会议太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路上”,由于事务繁杂,成为“兼职科学家”、“双休日科学家”。应适度提高保障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保证科研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时间长期得不到保证成为突出问题。1956年中央提出要保证科学家5/6的工作时间。最近,中科院提出保障科研人员80%时间用于科研工作。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特点的长期稳定资助模式,如采用年薪制,为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研究提供基本保障。 五是效益上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矛盾。科研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正相关。既有投入大产出少的情况,也有投入少产出大的现象,遭学界诟病的一般是投入大产出少的不经济现象。如果一个学者获得经费资助的级别不高,经费数量不多,甚至没有经费资助,但也能产生同样的甚至更大的效益,应该说这样的学者创造性更强,贡献更大,性价比更高,更应得到肯定。实际上不然,获得项目本身就是莫大功劳,得到相关部门承认 有成果没有课题资助的反而得不到承认,这会导致“重申报,轻结题”的不良现象。有的科技管理部门开始尝试事后购买,实行“以奖励代申请”制或“成果购买”制,这更有合理性,也有可操作性。 六是科研项目的手段与目的倒置的矛盾。科研院所把申请的国家经费额度和级别作为考核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机构参与各种竞争(如实验室评估、重点学科设立、各类科技评奖活动等)的指标。科研基金被异化为政绩,获得资助的目的,不再是为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政绩,获得资助本身就是成功。科研工作不再是“研究科学的工作”,而变成了“研究如何申请经费的工作”。科研人员每天的工作目标不再是如何能够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而变成了如何取得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和论文数成为科技领域的GDP。 七是科研产出评价中论文至上与忽视应用导向的矛盾。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研究题目来自论文,产出也是论文,评价依据还是论文的“论文导向”得到各界广泛认可。但是,以科研论文的数量作为科研工作的“产量”具有很大局限性,鼓励纸上谈兵,忽视专利、产品,造成“课题完成——验收合格——获得奖励——束之高阁”的内部封闭循环。科研领域主导的专家基本上来自学术机构,往往以论文论英雄,这对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也不利。不少科技进步奖的产品并没有占领市场,不少发明奖的专利无人问津,不少自然科学的论文没有多少人引用。论文导向的跟踪型研究应转变到“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和“产品导向”的应用性研究。事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规划专项,本是用来从事应用开发的,不能最后发几篇论文交差结题。所有重大项目的结题,应严格审查是否具有实用性。鼓励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产学研结合,有助于真正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克服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八是科研管理上学术共同体弱势与行政主导强势之间的矛盾。中国科研投入主体和最终受益主体仍然是国家,但国家是抽象的,科技管理官员作为国家行政的代理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难以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如果人情大于规则,私利重于良知,那么科研资源配置往往不是凭业绩(merit-based)分配而是凭关系(guanxi-based)分配,如果按权力和身份分配并获取科技资源,科研人员就得熟悉并适应潜规则,有一双 “隐形的翅膀”。科研人员的主业由科研转向拉项目、搞关系。科技管理者、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资深教授等在研究课题设置和科研经费分配的过程中具有主导话语权。国家课题指南只能来自真正的“国家重大需求”,而不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而自导自演:自己撰写课题指南,自己申请项目,自己验收成果。学界强烈不满“小项目大审,大项目小审、超大项目不审”的现象。建立公开、透明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自治,对于哪些是最前沿最需要资助的,学者应该有一个共识,作出战略性的科研方向判断。应采用“竞争优胜体制”,真正按照科技项目的专业水平及其意义来进行竞争和选择,使优势课题胜出。 九是科研经费使用中人本与物本的矛盾。科研经费使用中“见物不见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 只有10%左右用于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劳务成本太低。造成购买了大量使用效率低下的设备,而作为生产力最活跃要素的“人”却得不到相适应的补偿。有的科研人员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法套取科研经费。提高劳务费开支比例势在必行。 十是科研经费使用中刚性与弹性的矛盾。科研人员争取到的每笔科研费用都要执行严格的预算制,在申请项目经费时就会明确各项经费的具体数目,只允许执行过程中有10%的微调。然而,许多项目的执行时间较长,加上科学研究的一些不可预见性,往往很难与预算时的情况相符。 国家设立科研项目的出发点是让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管用的成果,必须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充分发挥科研资金效益。在科研投入方向上,制定科学规划的同时,还要鼓励自由探索 在总体科研投入上,稳住并不断增加总量的同时,要优化投入结构 在科研投入的对象上,有限集中,适度分散 在科研投入的效益上,注重投入产出比 在科研产出的评价上,防止论文至上,注意应用导向 在科研投入比例上,适度提高保障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 在科研管理上,突出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强调行政系统的服务功能 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既见物又见人,去除刚性,增大弹性,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人员。
土壤墒情监测仪在墒情监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现在环境保护意识的越来越强,减少化肥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状况,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可以提高灌溉水和化肥使用的有效率,在保证农作物水充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灌溉水和化肥的使用,节约灌溉水和化肥,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款WX-TZSQ60土壤墒情监测仪可以快速的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往依靠经验来预测的生产方式已逐步被淘汰,因此这款系统能被大范围应用,能够满足科研、生产、教学等相关工作需求。它主要针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进行监测,通过水分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和温度值。土壤墒情监测仪是一款集土壤温湿度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 体的自动监测系统。在不同介电系数物质中的频率变化测得各土层的湿度,利用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测量各层土壤温度。可实现多参数环境监测。根据用户需求选配,具体选配,这款设备在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水利、气象等行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选择。推荐阅读:便携式移动气象站——实现智慧农业、林业、城市的重要工具
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公司设计部 伊藤正人因其对日本色谱基础技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色谱科学会功劳奖”。“色谱科学会功劳奖”主要用于表彰在分离、分析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并为色谱科学会的运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学者,由色谱科学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同时,伊藤正人凭借多年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还荣获了“一般财团法人 日本化学物质评价研究机构(CERI色谱分析奖”。 1989年色谱科学会作为国际性学会正式成立,伊藤先生自2001年起就一直担任该学会的评议员,至今已连任近20年。此次获奖是因他以民营企业开发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协助展会、研讨会等事宜,特别是在2010年担任理事一职后,分别担任过编辑和会计,对学会的贡献突出。 “CERI色谱分析奖”设立于2018年,以表彰科研领域使用液相色谱仪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获奖者通过公益社团法人 日本分析化学会液相色谱研究恳谈会推荐公开,经遴选委员会评审候选名单,最后由运营委员会推选。伊藤先生长年来在氨基酸分析仪的研发与方法研究方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高效液相色谱领域的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显著性突破,因此特被授予此奖项。获奖论文题目及内容介绍论文题目“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相关研究与开发”发言人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公司 那珂工厂设计部博士(理学)伊藤正人概要 内容引用液相色谱研究恳谈会官方网站伊藤正人先生参与了1986年日立第四代氨基酸分析仪L-8500的研发,研究发表了采用粒径3 μm的离子交换色谱法。随后,依次于1997年、2005年、2017年成功开发出L-8800、L-8900、LA8080。此外,2006年还研发出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HPLC)LaChromUltra(最大压力60 MPa)。2013年,研究发表了当时业内最高压力140 MPa的ChromasterUltra Rs UHPLC系统以及亚2 μm ODS色谱柱。在这些研究开发过程中,探索出理论塔板数、压力与时间的三维关系,并成功找到线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关于日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LA8080的详情,请见链接: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于2013年1月,融合了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技术,成立了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以“光”“电子线”“X射线”“热”分析为核心技术,精工电子将本公司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株式会社日立高新,因此公司变为日立高新的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扩大了科学计测仪器领域的解决方案。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产品涵盖半导体制造、生命科学、电子零配件、液晶制造及工业电子材料,产品线更丰富的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将继续引领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
12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北京发布。据悉,“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近五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实践验证有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它们分别是:“AlphaGo和AlphaFold”“、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极紫外光刻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杂交水稻”、“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特高压输电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担任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项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此次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
28日,德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日前出台的《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按照上级要求,为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实现各项任务目标,德州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6月5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保障措施三大部分。总体要求部分主要明确了“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德州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主要包括: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加快煤电小机组关停整合;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大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技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低碳智慧交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绿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措施部分主要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保障、加强评估考核等方面。接下来,德州将抓好任务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将碳达峰工作方案各项任务目标落实落细落地。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德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分行业、分领域编制实施细化方案,强化制度创新,科学有序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双碳”工作与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能耗双控的结合文章,实现系统推进、一体落实,积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德州样板!
从2008年“毒奶粉”震惊全国开始NG体育官网,食品安全开始成为新闻热词。2012年,骇人的“瘦肉精”、“地沟油”还未退隐,“含铬胶囊”、“塑化剂”、“黄曲霉素”等新鲜词语又露头角,公众心理承受力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同时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一降再降。 媒体应履行社会职责 2011年,面对新形势下涉关国计民生的公共卫生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批优秀的公共卫生专家和优秀的传媒工作者携起手来,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信息传播学组,并肩履行社会职责。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强调,媒体是社会公正的捍卫者、人民呼声的放大器、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是沟通政治家、民众和专家的主渠道。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卫生挑战前,该学组将促进公共卫生专家和媒体人的共同进步——建立公共卫生新思维,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科学解读健康信息,引领社会树立公共卫生观念,帮助人们把握健康行为,促进大众维护健康环境,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问题明胶等事件上榜 由于2011年成功开展了2010年“媒体关注的十大公共卫生热点”和首届“中国公共卫生新视角新闻奖”评选活动,受到了新闻媒体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5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联合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携手赛诺菲巴斯德共同举办了2012“中国公共卫生信息传播新视角”沟通会,组织50多家媒体记者对2011年以来“媒体关注的10大公共卫生热点”进行了评选。其中,备受关注的含铬工业明胶被用于制造药用胶囊,位列第一位。十大事件中,三大事件与控烟有关。 2011年—2012年十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问题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均榜上有名: 含铬工业明胶被用于制药胶囊,销售广泛 我国开始采用PM2.5作为环境监测指标 烟草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受到质疑 双汇瘦肉精事件,被央视曝光 中国控烟成绩37.3分,排名世界倒数 台湾塑化剂事件流毒广泛 中国乳业新国标低于欧美标准引发争议 浙鲁豫破获食用地沟油生产销售团伙案件 “中式卷烟”研究在反对声中退出申报国家科技奖 蒙牛牛奶一批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零级预防是政府责任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因为民以食为天。”针对 26个选票中有一半是涉及到食品安全,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教授表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对于食品安全,吴永宁非常推崇媒体人的社会监督精神。无论是瘦肉精还是工业明胶,都是媒体率先登出来的。吴永宁认为,现在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刑法和司法的问题,这是国家的法律。 曾光指出,纵观2011年以来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依然成堆,首推食品、药品安全,众多名企业落马太不正常,企业需要加强自律、强化管理 控烟与反控烟博弈激烈,需要唤醒国家意志 尽管我国意外输入脊灰病例,但全球消除脊灰的形势空前乐观 有关公共卫生的谣言一个个破灭,质疑声音明显减少 零级预防是政府责任,专家和媒体都要出谋划策。 “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曾光再三强调,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的健康社会。公共卫生属于国家的公共事业,同时具备公有、公平、公益、公开和公信的性质。 媒体公共卫生素养明显提高 曾光指出,回顾一年多来的公共卫生热点,可以看出,媒体的公共卫生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共卫生谣言成了过街老鼠。2011年4月,香港某媒体《惊世阴滋病杀入港》,卫生部反应迅速,新闻媒体密切配合,成为成功应对的经典案例,相对境外某些媒体,大陆媒体集体冷静,不被忽悠,体现了较高素质,主流媒体是中流砥柱 2011年11月,网络“在食物中滴血传播艾滋病”传闻被及时平息 2012年2月,河北保定252医院出现非典疫情的传闻,造谣者受到法律惩罚,卫生、司法、新闻界有了联合应对。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化多元化公共卫生信息时代,对一个特定公共卫生事件有来自不同视角的各种观点和越来越多的评论,其中可能涉及复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对媒体的责任心和专业化水平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避免误读、误传公共卫生信息,曾光建议记者在发表相关新闻时要广泛收集不同专家意见,更多地听取具备以下四方面优势和风范的专家意见:包括“长期从事该项工作,承担相应责任”、“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掌握流行病学数据,有国际视野,无个人偏见和商业利益”等。
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济南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4.8%,完成省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任务,为全市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对此,济南将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这“十大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充分挖掘余热利用潜力,推动莱热入泰、泰热入济、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加快小型燃煤热源点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供热一张网;加快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争创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示范县;围绕建设“中国氢谷”,重点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高新区、莱芜区、钢城区、章丘区打造“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产业格局,创建黄河流域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 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空天信息、基因与细胞技术等未来产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全生命周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节能降碳增效工程。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在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环评试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城市节能降碳,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钢铁、水泥、炼油等重点行业,综合运用监察、价格、补贴等手段,推广先进高效用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工程。将低碳理念贯穿于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等城乡建设全过程,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应用,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到2025年,新增绿色建筑60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大脑”提升行动,争取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充换电站700座,充换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超过8万个;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结构,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加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燃油车辆电动化替代,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试点。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推动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新建绿色低碳园区,到2030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立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争取山东省绿色技术银行支持,加大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载体,发挥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应用。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构建以泰山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风貌带为主要生态控制区,以沿河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湖库、水源地为支撑的“南山北水多廊多点”生态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左右;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碳汇项目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全民绿色低碳工程。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用好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构建多种低碳场景引导全民共同参与减碳。 绿色低碳开放工程。鼓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活动;推进中德企业合作区、中欧绿色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创新链供应链合作,培育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国际一流绿色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增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济南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交流合作,带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 为了保障政策落实落地,济南将提升核算和监测能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参与碳达峰试点建设。济南还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考核监督,加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由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要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
日前,《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纪念特刊,点评了在过去十年中对生物学研究影响最深的十大技术。二代测序、CRISPR、单分子技术、细胞重编程、光遗传学、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等纷纷上榜。二代测序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二代测序或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出现,几乎影响了生物学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一技术允许科学家们测序基因组、评估遗传学变异、定量基因表达、研究表观遗传学调控、探索微观生命,将各种分析和筛选轻松升级。技术革新使测序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测序文库的构建也在不断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检测限制性材料或发生降解的样本,灵活靶标序列空间的一部分,标记细胞中各种各样的分子,捕捉分子相互作用和基因组结构。此外,计算工具也为解读二代测序的海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们揭示了序列变异、调控和进化的基础信息。基因组工程 Genome engineering基因组工程可以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式和非模式生物中,进行自定义的改动,这类技术为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研究者们能够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敲除基因、引入突变或者构建融合基因。举例来说,人们用酶切割特定的基因组序列,启动细胞的修复过程,并由此作出想要的序列改变。Meganuclease、锌指酶和TALEN通过各自的DNA结合域来靶向目的序列。最近,CRISPR-Cas9系统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新宠儿。该系统使用RNA为核酸酶导航,不仅很容易设计,而且能够改写几乎任何基因组序列。单分子技术 Single-molecule methods研究单个分子(比如蛋白或DNA)的行为能够揭示重要的生物学机制,这一点是平均化分子研究无法企及的。近十年来,一些单分子技术逐步成熟。比如,力谱(force spectroscopy)技术可以检测分子的结合、折叠或机械行为,而荧光显微镜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对单分子进行追踪。新兴的单分子技术还包括,能够测序单分子的纳米孔技术,不用标记就能检测单分子的光学和plasmonic设备。这些工具的出现,使人们能够以空前的深度探索单分子的功能。光切成像 Light-sheet imaging光切成像这个老技术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这是因为成像设备(包括显微镜和相机)、荧光探针和图像分析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光切成像技术利用很薄的一层光来照射样品,而不是通过点光源或全场照明,能够快速地对生物样品进行高分辨的三维成像,同时降低了光毒性。神经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者们,正在许多生物中用光切成像研究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例如胚胎发育和大脑功能。(延伸阅读:2013生命科学七大进展)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 Mass spectrometry&ndash based proteomics十年前,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传统细胞生物学家对它并不熟悉。然而,质谱分析仪的速度和性能在这十年迅速提升,样品制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据可重复性和全面性的许多问题得以解决。这些发展导致这一领域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对特定细胞状态的蛋白质组进行深入定量的图谱分析,过去需要仪器运行好几天,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现在,许多研究者通过质谱分析在系统水平上研究蛋白的功能,比如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互作进行图谱分析。结构生物学 Structural biology随着结构测定流程(从蛋白表达到结晶)的不断优化,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分析可溶性小蛋白的原子结构基本已经成为了常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解析了许多颇具挑战的蛋白结构,比如膜蛋白和大蛋白复合体,这些蛋白生成的量少而且很难结晶。这十年来,X射线晶体衍射的样本制备、结晶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大幅改良。与此同时,其他结构分析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比如核磁共振光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和单颗粒冷冻电镜。更有X射线无电子激光器(X-ray free electron laser)等新兴技术涌现出来。这些技术进步将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分子结构。细胞重编程 Cellular reprogrammingiPS技术能够通过重编程令细胞重新获得多能性。该技术生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可以进行扩增,它们理论上可以生成任何类型的细胞,用于研究疾病和筛选药物。现在,许多实验室都能通过iPS生成具有特定遗传学背景的人类细胞,不过人们仍在探索诱导iPSC分化的更好方法。iPS技术热潮也使直接重编程重新受到了关注,直接重编程可通过外源转录因子,直接将一种终末分化细胞转变为另一种终末分化细胞。光遗传学 Optogenetics用光照射整合在细胞中的光敏蛋白,可以非侵入性的改变细胞行为。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学领域特别受欢迎,研究者们用这一技术来激活或抑制神经元的活性,实现精确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光遗传学工具既可以用于体外也可以用于体内,有助于探索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等问题。此外,光敏工具也可以用来二聚化蛋白或者激活转录。现有光敏蛋白的不断改进和新光敏蛋白的发现,正在不断拓展着光遗传学的工具箱。此外,发光过程也在进行改良,比如采用双光子激发和模式化的光照刺激。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设计微生物代谢通路生产药物和生物燃料、建造合成生物、给哺乳动物细胞赋予新功能,这些都是合成生物学的目标。由于实验和计算方法的改进,上述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基因合成和组装方面,人们已经成功合成了细菌基因组和酵母染色体。鉴定控制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元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更好的回路设计。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开发预测性的模型,这将为合成生物学未来十年的成功奠定基础。超高分辨率显微镜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几个世纪以来,光学显微镜的&ldquo 衍射极限&rdquo 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现在人们从不同途径&ldquo 突破&rdquo 了这一极限,这类技术统称为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或纳米显微技术(nanoscopy)。近十年来,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生物学领域。这意味着研究者们现在可以区分细胞内的微小物体(细胞器甚至大分子复合体),此前它们还只是无法分辨的模糊点。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仍然发展迅猛,尤其是超高分辨率数据的分析,这些技术为研究分子和细胞的科学家们开启了全新的视界。原文检索:Ten years of Methods. Nature Methods, 29 September 2014 doi:10.1038/nmeth1014-1000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前段时间,CRISPR的负面新闻可谓是此消彼长,就在上个月,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学家报告CRISPR诱导的基因重排,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精确性提出质疑,三家专注该技术的上市公司股价瞬间由云端跌入谷底,3月9日至8月20日期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CRISPR Therapeutics在7月27日从56.72美元跌至47.01美元,然后回归48.92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Editas Medicine在8月8日从44.08美元跌至27.65美元,然后反弹至30.41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ntellia Therpeutics在8月1日从34.95美元跌至25.78美元,然后小幅上涨至27.74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尽管他们发表声明说从未使用研究中提到的方法CRISPR Therapeutics,但股价的下跌仍然在所难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本文详细列举了专注于开发和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十大公司的名单,张锋的公司也位列其中。其中包含五家上市公司和五家私营公司。上市公司按其2017年的收入排名,私营公司按其筹集的资本总额进行排名。每家公司最近动态的简短说明也被囊括其中。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 顶级上市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5、Editas Medicine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收入:1372.8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收入完全由合作和其他研发活动组成,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增长了近127%。这一增长其实是其合作伙伴Allergan的功劳,Allergan 在2017年3月启动的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下,针对Editas的5个眼科疾病的早期CRISPR基因组编辑计划持有许可权,目前正在计划开发和商业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4、Intellia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收入:2611.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收入完全由协作收入构成,比2016年增长58.5%,这主要得益于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授权Intellia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根据2016年启动的合作,开发可通过编辑肝脏基因治疗的疾病治疗方法。8月1日,Intellia报告其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体内计划的进展,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与FDA进行研究前新药会议,并在2019年底前提交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3、Sangamo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收入:3656.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去年,Sangamo Therapeutics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比2016年增长了近89%,这主要归功于它与辉瑞的首次合作。2017年5月,两家公司同意为血友病A开发重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包括SB-525。8月8日,Sangamo公布了I / II期“Alta”试验(NCT03061201)的阳性初步数据,包括治疗性因子VIII活性水平的实现。这些公司在1月份同意开发基因疗法,使用锌指蛋白转录因子进行ALS和与C9ORF72基因突变相关的额颞叶变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 CRISPR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收入:4099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合作计入了CRISPR Therapeutics的所有收入,去年这一收入增长了近700%。但在5月份,该公司与Vertex制药公司合作遭遇重创,当时FDA对镰状细胞病候选人CTX001的公司IND实施临床控制,等待该机构在审查申请时提出的未公开问题的解决。在8月7日,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表示它有明确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补充说,这些公司仍然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进行CTX001的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的I / II期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1、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收入:3650万英镑(4653.2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Horizon Discovery预计将通过RNAi和CRISPR终端市场实现蓬勃发展,预计2017年至2021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8%。该公司去年的收入增长了52%,并且进行了转型通过收购 GE 的 Dharmacon,赋予Horizon Discovery基因调制功能,额外收入和全球销售机会。去年年底,Horizon Discovery通过推出其CRISPR激活(CRISPRa)试剂平台增加了其Edit-R产品组合,该平台旨在实现天然基因过表达,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strong 顶级私营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5、Inari Agriculture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筹集的资金总额:5500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Inari Agriculture于8月9日增加了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筹资总额不到一个月,此前专注农业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商脱颖而出。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现已有80多位科学家,统计学家,工程师和学术顾问。Inari表示,收益将使其能够加速技术在作物中的部署,扩大工具的开发,并增加员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4、Inscript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总募集资金:84.5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早在2月份,Inscripta获得5550万美元的C轮融资,该资本加速了其基因编辑工具(包括仪器,试剂和软件)的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的员工也日益增加。上个月,Inscripta获得了第一个使用MAD7的美国专利,该公司的第一个免费CRISPR酶,以及使用另一种MADzyme,MAD2的系统的专利保护。Inscripta去年更名为Muse bio。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3、Beam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筹集的资金总额:8700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Beam Therapeutics成立于5月,迅速成为精准基因医学开发者,其共同创始人包括CRISPR先驱张锋博士。Beam宣布自己是第一家使用CRISPR基础编辑技术开发新疗法的公司,该公司于5月14日披露,它在F-Prime Capital Partners和ARCH Venture Partners的带领下筹集了高达8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2、Pairwise Plant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筹集的资金总额:1.2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孟山都投资了Pairwise Plants筹集的1.25亿美元中的大部分资产,这是一家农业创业公司,致力于利用植物的自然遗传多样性开发新的基因组编辑工具。3月20日,孟山都公司表示将捐赠1亿美元用于在农作物应用中获取和开发知识产权,包括将公司合作产生的产品商业化。孟山都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Monsanto Growth Ventures加入了迪尔菲尔德管理公司,共同促成了Pairwise公司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1、Precision BioScience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筹集的资金总额:1.356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Precision BioSciences在私营基因编辑公司中名列前茅,6月26日,它由ArrowMark Partners领导认购了1.1亿美元B轮融资 ,这是上半年获得风险投资的私人生物医院的第三大融资。 Precision表示,收益将用于基于其ARCUS® 基因组编辑平台的进一步产品开发工作,该平台源自称为归巢核酸内切酶的天然基因组编辑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由以上名单,我们可以看出,CRISPR绝不会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而“一蹶不振”,私营公司的投资者依然相信CRISPR的广阔前景。让我们期待未来的某一天CRISPR可以“重振雄风”。 /p p br/ /p
隆力奇杯“201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评选”备选条目 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全球关注 这是一场罕见的复合式灾难: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该国历史上震级最高地震——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日本整个东北部海岸。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多个机组连日内相继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在全世界范围,该事件引发民众长时间高度关切,有关辐射传播的“闹剧”在各地上演得沸沸扬扬,各国政府亦对核电的安全性和发展作出不同表态。此次核电站事故的教训,永值得人们汲取反思。 2.神经药物首次突破血脑屏障 如何将药物递送入大脑细胞内,一直以来都是医生治疗脑神经疾病时面临的重大挑战,而3月份的《自然生物技术》上,报道了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使神经药物首次突破了血脑屏障,并在实验中将药物直接送入实验鼠大脑细胞的成果,攻克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肉萎缩症的重大障碍。研究人员希望5年内能在人体身上进行同样的实验,但作为一项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研究,它距离真正造福于民的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首次实现 5月3日消息称,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将单个光子的量子状态写入一个铷原子中,经过180微秒后将其读出,首次实现了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此前,科学家曾实现了光子和数千个原子集合之间的信息交换,现则证明,采用一种可控的方式,量子信息也能在单个原子和光子之间交换,这有望助力科学家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向联网构建“量子网络”的目标趋近。 4.“引力探测器B”证实广义相对论两项关键预测 斯坦福大学5月5日宣布,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对“引力探测器B”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已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两项重要预测——测地线效应与惯性系拖曳效应,从而为这项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从产生设想到送入轨道耗时41年)的空间项目画上了句号。 广义相对论在其有生以来的每个星期几乎都要遭受挑战,但迄今为止,天文学观测数据与其预测值的相符程度远高于其他竞争理论,“挑战”皆成“验证”。当这颗耗资高达7亿美元的卫星把技术升级到当今极致时,人们看到该理论仍是解释大尺度结构时的不二选择,不愧为撑起现代物理学这座大厦的支柱。 5.首款石墨烯集成电路诞生 美国《大众科学》6月份消息称,IBM公司的科学家通过在一块碳化硅晶圆的硅面上种植石墨烯,克服既往瓶颈,成功研制出了首款由石墨烯圆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其混频最多可达10G赫兹,而且可以承受125摄氏度的高温。这项突破可能预示着未来可用石墨烯圆片来替代硅晶片,而人们的手机或可在一般认为无法接收信号的地方工作。 6.美航天飞机于荣耀与哀伤中退役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7月8日的升空,航天飞机迎来了最终谢幕的时刻。美国航天飞机于1981年首次发射,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人类航天探索的记忆和感情。其30载历程,功勋与诟病并存、欢颜与悲歌交会,有人称赞它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成为“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 也有人斥之为劳民伤财,是战略错误及误入歧途。 到了航天飞机解甲归田的这一刻,人们仍在讨论其是否意味着美国航天事业进入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岁月?人类的载人航天事业,走向又在何方?即便未盖棺定论,其终使一个时代画上句点,美国航天的历史也翻过了荣耀与哀伤的一页。 7.首块单光子路由器研制成功 8月22日消息称,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联合研制的路由器仅由一个“人造原子”制成,是首块在单光子层面工作的路由器,其消光效率可达99.6%,表明光子可有效地耦合到路由器上并被很好地控制,目前已成功演示内嵌于一条传输线中的该路由器如何将单个光子从一个输入端口运送至两个输出端口中的一个。且该路由器很容易就能扩展更多输出端口,这对它用作量子点必不可少,未来其可作为量子信息网络中的量子节点,提供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路由。 8.磁性和超导性可共处首次获证实 正常情况下磁性和超导性无法共存,但9月5日《自然物理学》上刊载的论文,描述了斯坦福的科学家将两块不具有磁性的绝缘体黏合在一起(薄层铝酸镧放置在一个钛酸锶基座上)后,发现这两种复合氧化物相遇的原子层变得具有磁性,同时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电流能毫无电阻地流过该处,表明该原子层也具有超导性。据此,更为新奇的电子材料有望研制而出。 9.“中微子超光速”扑朔迷离 本年度诞生的一场科学谜案,其谜底怕是要历久经年才会揭晓。 9月23日的消息称,一批中微子束从欧核中心出发,在实验误差为正负10纳秒的情况下,它们到达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时比光早了60纳秒。 自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建立,“任何物质的速度不会超过光速”的原理颠扑不破。因此这一可能震撼物理学根基的结果,瞬时在整个学界乃至更大范围内掀起狂波巨澜,亦招致了世界上相当数量的物理学家集体质疑。 待到11月17日,原批人员再次以新数据确认了“超光速”结果,且这是针对先前质疑进行了设备修正后的结论。但短短四天后,格兰萨索实验室的另一个小组独立重复该实验后,发现中微子在行进的过程中并无能量损失,这可表明中微子的行进速度比光快是错误的。于是乎,无论是该科学实验本身还是其结论,重回扑朔迷离当中。 10.中国“天”“神”太空对接 9月29日,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追随天宫一号的脚步升空,并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两次对接。以此为标志,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11.最小的分子“电动车”问世 10月的《自然》杂志报道了荷兰特温特大学等欧洲机构科学家研制的最小分子“电动车”。其是一个可定向移动的单分子,有4个轮子,当用特别小的探针碰一下它,就可以为其提供微弱电流,驱动分子行驶,不过行驶距离要以纳米来计算。该成果为探索更复杂的分子机械系统提供了起点,且作为近期单分子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于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一般在此类微观层面上会遇到的原动力支配问题。因而,若论对纳米工艺“自底向上”的技术成果展示,实可称之为精心佳作。不过,该实验是在约零下200摄氏度的低温和真空环境中完成的,因而若问其实用之日,尚且遥远。 12.最强吸光材料吸光率达99% 不算黑洞的话,新问世的超黑材料简直堪称“吸光之最”了。英国《每日邮报》11月11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新研制的由中空且多壁的碳纳米管组成的纤薄涂层材料,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在内的光线被一网打尽,吸光率超过99%,是此前吸收能力最强材料的50多倍。其可作为光抑制剂和冷却剂用在太空科学仪器的表面,有望开启太空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13.干细胞人造血首次输入人体 11月11日《大众科学》的消息称,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实验室中用造血干细胞培育出的人造血输入了人体内,而其表现与正常的血液一样。造血干细胞是从一个志愿者的骨髓中提取出的,再使用很多生长因子在实验室里将其培育成红血细胞,然后重新注入该捐赠者体内。 尽管大规模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次实验中的输血量仅相当于一名普通病人每次输血量的1/200),但该结果仍表明,未来我们或可以获得无限量供应的血液,且这不是替代品,而是人工方法制造出的线.新型硼—氮基液态储氢材料 制氢、储氢和氢气的运输一直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重要环节。而11月份的《美国化学学会会刊》报道了俄勒冈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化学家研制出的一种硼—氮基液态储氢材料,其能在室温下安全工作,在空气和水中也能保持稳定。 这项液体储氢技术具有储氢量大,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便于利用现有储油和运输设备,可多次循环使用等优点。目前,该技术还有待改进,以提高氢气的产量并研制出能效更高的再生机制。 15.开普勒望远镜发现最宜居类地行星 近年来我们探测到的小行星不在少数,但其中多数乃人类禁区。 而12月份公布的消息称,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不但是迄今探测到的最小类地行星,且其表面温度是温和的22摄氏度,十分难得。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宽度约为地球的2.4倍,质量据推测应至少小于地球质量的36倍——这个范围意味着,该行星表面可能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 更重要的是,开普勒-22b位于能为生命提供最好生存环境的范围内——刚巧位于其恒星宜居带的正中,这一“地理位置”也加大了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几率,并使其表面“温度宜人”。
国资委公布“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和“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两大重磅榜单!
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航天科技等企业承担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着陆历时6个多小时,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2、我国新型主战舰艇集中入列4月23日,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经批准,这次交接入列的三型主战舰艇分别命名为:中国人民海军长征18号艇、舷号421,中国人民海军大连舰、舷号105,中国人民海军海南舰、舷号31。三型主战舰艇由中国船舶建造。3、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运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4、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投入使用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在大气田上矗立着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是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由中国海油设计建造。船体总装快速搭载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底管线铺设等多项深水施工技术突破1500米难关。“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体现了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5、“全球首堆”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12月20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首次并网成功,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这对于促进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6、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山东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该项目于2016年10月启动,2019年研制出试验样车,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试验线上成功试跑,经过系统优化确定最终技术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统并开始了6个月的联调联试。7、全球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临床试验8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制的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根据SARS的经验,中国生物把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作为治疗危重症和重症的药物,进入了国家诊疗方案。中国生物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的基础上,做成了特异免疫球蛋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工艺验证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可以显著缓解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和损伤,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批件,开展临床研究。8、神舟十二号载人发射任务顺利完成6月17日,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由航天科技等企业设计建造,相当于空间站组合体的“中枢系统”。神舟十二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9、首款全面国产化电力主控芯片“伏羲”量产2月19日,经南方电网公司5年研制、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标志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电力二次设备核心元器件做到了自主可控。“伏羲”的成功研发及量产,对于国家电力能源和信息安全、工控领域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大意义。10、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机“昆仑号”投用6月22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在新建福州至厦门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投用。该设备由中国铁建研制,相较于传统900吨架桥机,不仅将运载箱梁最大长度由32米延伸到40米NG体育官网,吨位从900吨提升至1000吨,同时系统解决了特殊工况的桥梁架设和供电协调性等问题,具有智能化程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广等特点,对未来我国高铁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技术与装备上实现了重大提升,为高铁建设再添大国重器。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1、我国正式开启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天和核心舱重约22.5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是我国目前在研最重的航天器。它相当于空间站组合体的“中枢系统”,能够接收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来访。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大幕正式开启。未来两年,“天和”将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静候“天舟”“神舟”“问天”“梦天”等航天器的陆续来访,共同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等建“宫”大业。2、中老铁路全线日,连接昆明和万象、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线路北起昆明,经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最后到达老挝首都万象。中老铁路深刻改变了老挝交通运输格局,对密切中老两国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中铁作为中老铁路建设的主力军负责全线勘察设计、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以及关键性工程建设任务。3、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是中央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由中国三峡集团牵头,国家电网、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积极参与。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4、川藏铁路拉林段正式运营6月25日,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建设,全长435.48公里;由中国中车自主创新研制的设计时速160公里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时10分、3小时29分可达。拉林铁路90%以上的线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沿线米,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拉林铁路不仅连接既有的拉(萨)日(喀则)和青藏铁路,还是在建的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滇藏铁路的共线地段,对加强内地同西藏联系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塔里木盆地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6月18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找到了一个10亿吨级新的石油规模储量区,这是近10年来塔里木油田盆地石油勘探的最大发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6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全国的83.2%和63.9%。目前,塔里木油田已建成我国最大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6、京新高速公路全线日,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该项目由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建设。京新高速公路是继连霍高速公路之后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公路动脉,其全线通车使得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公路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京新高速公路也是一条霍尔果斯口岸至天津港北部沿线的最快捷出海通道,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我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6月28日,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在浙江宁波镇海全面建成,创造了目前国内建设周期最短、国产化程度最高、数字化应用最广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纪录。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将形成年产2700万吨炼油产能和220万吨乙烯产能,是目前我国全面建成的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8、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11月13日5时,由中国铁建参与设计施工的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简称“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福厦高铁关键控制性节点顺利打通,“乘坐高铁看海”的愿望即将实现。湄洲湾跨海大桥长14.7公里,海域施工长10.8公里,是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设计过程中,出于对妈祖文化的保护以及减少对湄洲湾自然环境的扰动,桥梁设计师们采用主跨18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部分斜拉桥跨越3000吨级主航道,有效解决了曲线上大跨度跨越航道的轨温调节器设置问题。9、“暖核一号”45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投运11月9日,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正式投运。今年冬天,该市新老城区全面采用核能供热,海阳也成为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米较往年下调一块钱。“暖核一号”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蓝天,又带来了实惠。10、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9月8日,由中国建材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青海省西宁市投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首次实现了单线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设计和高端成套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建材经过十余年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在国内实现干喷湿纺T700级、T800级碳纤维千吨工程化和T1000级碳纤维百吨工程化,科技攻关取得重大成果。该项目的投产,加快了我国高端应用市场的碳纤维国产化替代进程,实现了国产化碳纤维供应链的安全可控,进一步提升了国产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突破性技术包括:“新冠口服药”“实用型聚变反应堆”“终结密码”“AI蛋白质折叠”“PoS权益证明”“长时电网储能电池”“AI数据生成”“疟疾疫苗”“除碳工厂”“新冠变异追踪”。每年评选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都具有很强的科技“策源”属性,今年的也不例外。例如“终结密码”可以使各大公司改变认证方式,不再是极其不安全的字母和数字;“长时电网储能电池”可以帮助分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压力,并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AI数据生成”有望填补数据资源丰富的领域的空白等。新冠口服药A pill for COVID重大意义:易于服用的治疗严重的 COVID-19 的药片也可能对下一次大流行病起作用。主要研究者:默克,辉瑞,Pardes Biosciences技术可实现性:已实现还记得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服用的治疗疟疾的羟氯喹,以及将人们送到毒物控制中心的马用驱虫剂伊维菌素(ivermectin)吗?这些药物对新冠肺炎 COVID-19 并不有效。但是,人们还是迫切地希望它们是有效的NG体育官网。吞下一粒药丸就能使病毒消失,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通过使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来设计药片以阻止新冠病毒。事实证明,新的方法确实有效。感染几天的病人服用辉瑞公司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后,可将住院的几率减少 89%。美国政府已经订购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这种名为 Paxlovid 的新药。新的药片并不只是在黑暗中一次幸运的尝试。化学家们设计这种药物来扰乱病毒的自我复制能力,该药会锁定并阻断一种叫做蛋白酶的蛋白质,它是新冠病毒进行具有威胁性的复制的核心。其它类型的冠状病毒中也存在类似的蛋白酶,这意味着辉瑞公司的药物也有望抵御下一次大流行病。而且,科学家们确信,更多像 SARS-CoV-2 病毒(新冠病毒) 这样的病原体,正潜伏在蝙蝠居住的洞穴和工业化的养殖场中。新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比病毒疫苗的设计、合成和测试时间更长(其中一种来自默克公司,这种药物主要针对病毒复制的不同机制)。但是,这些抗病毒药物仍然创造了记录。以前从未有一种全新的战胜疾病的分子能如此迅速地从化学家的实验室进入志愿者的口中,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辉瑞公司的 CEO 艾伯特波拉(Albert Bourla)说,当他在2021年11月得到该药物有效的消息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该药片将防止许多人死于 COVID-19,包括免疫系统较弱而疫苗对其无效的人。如果出现了能打败疫苗的新变种,抗病毒药物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手段。实用型聚变反应堆Practical fusion reactors重大意义:核聚变有望产生廉价的、无碳的、永远在线的能源,没有核反应堆堆芯熔毁的危险,也几乎没有放射性废物。主要研究者: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点火装置,Helion Energy,托卡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通用聚变公司(General Fusion)技术可实现性:大约10年2021年9月,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的研究人员对一块10吨重的D型磁铁缓慢充电并提升场强,直到它超过20特斯拉(T)。这是同类磁铁的一个新记录。该公司的创始人说,这一壮举解决了开发一个紧凑、廉价的聚变反应堆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工程挑战。几十年来,核聚变发电一直是物理学家的梦想。在远高于1亿摄氏度的温度下,就像在太阳中一样,核子融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在地球上以可控和持续的方式实现这些反应,那么它就可以利用几乎无限的燃料来源,提供廉价、持续、无碳的电力来源。在其中一种方法中,磁铁被用于将离子和电子的气体,即所谓的等离子体,限制在甜甜圈形状的反应器内。更强大的磁铁意味着更少的热量损失,从而使得更多的核聚变反应可以在一个更小、更便宜的设施内发生。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点点:磁场强度增加一倍,产生相同能量所需的等离子体的体积就会减少16倍。尽管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已经耗费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但还没有人建造出一个产生能量比反应堆的消耗更多的核聚变工厂。但是,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及其支持者充满希望,其他聚变初创公司和研究工作也报告了最近的进展。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正在建设一个工厂,以大规模生产磁铁,并为原型反应堆奠定基础。如果一切如愿,这家初创公司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初期向电网提供聚变能源。终结密码The end of passwords重大意义:各大公司终于改变了认证方式,不再使用极其不安全的字母和数字。
2024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下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3.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5.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 DNA 精准操纵6. 揭示人类细胞 DNA 复制起始新机制7. “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8.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9. 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10.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时长06:3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18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坚持由第三方推荐的原则,并由基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投票,确保遴选结果的公正性和代表性。历年入选进展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已成为盘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年度重大科学成果的品牌活动。2023年度第19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承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协办,分为推荐、初选、终选、审议4个环节。《中国基础科学》等推荐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正式发表的600多项科学研究成果,由近10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从中遴选出30项成果,在此基础上邀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100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对30项成果进行投票,评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了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名单。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三维神经网络结构天气预报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现有数值天气预报范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即通过超算平台的大规模计算来求解大气运动偏微分方程组,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报。近些年使用该传统方法提升预报水平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田奇、毕恺峰、谢凌曦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适配地球坐标系统的三维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层次化时域聚合策略来有效减少迭代误差,成功实现了精准的中期天气预报。在1979-2017年全球天气再分析数据上训练后,构建了盘古气象大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报7天内的地表层和13个高空层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并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在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误差相较于ECMWF预报系统降低了25%。该模型仅需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计算速度较数值方法提升1万倍以上。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突破。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古病毒复活开启衰老的潘多拉魔盒人类基因组是生命活动的“密码本”,它控制器官再生和机体稳态,亦影响器官退行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该密码本中,素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约占98%,其中约8%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为数百万年前古病毒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遗迹。古病毒序列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尚未开拓的科学疆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等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揭示人类基因组中沉睡的古病毒“化石”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可因表观遗传失稳等因素被再度唤醒、进而包装形成病毒样颗粒并驱动细胞和器官衰老的重要现象。并据此提出古病毒复活介导衰老程序性及传染性的理论以及阻断古病毒复活或扩散以实现延缓衰老的多维干预策略。通过对人类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区域的“逆老”基因进行系统排查,发现可重启人类干细胞、运动神经元和心肌细胞活力,逆转关节软骨、脊髓及心脏衰老的新型分子靶标,并构建一系列针对器官退行的创新干预体系。以上发现为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研究建立了新的理论框架,为衰老及老年慢病的科学干预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有益的基础。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初级纤毛——生物钟的“有形”指针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精神抑郁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缺乏对生物节律调节机制的认识,当前国际上尚未研发出针对节律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李慧艳、张学敏等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这一细胞“天线小时伸缩一次,犹如生物钟的指针,初级纤毛可能通过调控SCN区神经元的“同频共振”调节节律,其机制与Shh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因此,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可能作为机体中的“中央生物钟”的结构基础,参与生物钟内稳态的维持,而靶向SCN初级纤毛的Shh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的人类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该“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于理解生物钟的构造以及分子层面与细胞层面生物钟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利用AT1成果培育的甜高粱在宁夏平罗盐碱地生长情况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碱土的过程。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高pH的苏打盐碱地约占60%。据估计,约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潜能。长期以来,我们对植物耐盐碱性的机制认识尚有不。